大型物业企业面临“减法”考验
2011-07-16

大型物业企业做“加法”的全国现状综观
从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及市场的发展格局来看,大型品牌物业企业占有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从物业企业的角度来看,以物业管理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地区为例,深圳万厦居业、长城物业、中航物业、万科物业、中海物业、金地物业等品牌“巨头”,每家的物业管理顾问面积均有1000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品牌企业除在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取得骄人成绩外,更已输出至杭州、南京、珠海、贵阳、长沙、南京、重庆、武汉、南昌、昆明、石家庄等20多个大中城市,而招商物业、恒基物业、华侨城物业、福田物业、中航物业等也各自在全国管理顾问了500万平方米左右的物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物业企业在市外的管理(顾问)项目550多个,管理(顾问)面积逾8000万平方米,在全国的规模面积直逼深圳本土。可见,深圳的物业企业,特别是大型物业企业所做的“加法”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占鳌头。
在上海,各物业企业的“加法”也做得红红火火,并有10多家管理服务规模高达数百万平方米的大型品牌物业企业成为国家一级资质企业。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上海物业企业还在全国12个省的25个城市,接下了近1000万平方米的全权管理和顾问管理项目,其在全国市场所做的“加法”,强劲的发展势头不可小觑。
在北京,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令人惊叹,有10多家大型品牌物业企业被评为国家一级资质企业,它们的管理服务规模也都高达数百万平方米。诞生了诸如保利物业、燕桥物业、北辰物业、北宇物业、亿方物业、方庄物业、创新物业、顺天通物业、天鸿宝地物业等一批致力做“加法”的大型品牌物业企业。
自中国加入世贸以后,被称为“洋管家”的外资物业企业,加紧了进军中国内地物业管理市场的速度、力度、广度与深度,“加法” 做得既有声有色,又气势逼人。目前“洋管家”主要集中在高端物业层面,并暂居上风。数据显示,先前进入中国的第一太平戴维斯,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已达到750万平方米,戴德梁行已经达到了2500万平方米。这些“洋管家”除在深圳攻城掠地外.,近年来又逐鹿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西安、武汉等全国大中城市,特别是在高端市场,已然行成了气势如虹、争霸全国的高压态势。“不仅我们,几乎所有的外资物业企业都不做普通住宅,市场定位很明确,就是中高档写字楼、商务楼和豪宅。” 第一太平戴维斯北京公司董事邹锦标坦言。总的来看,进入国内市场的大部分“洋管家”都深谙减法之道。但“洋管家”也看走眼的时候,如北京橘郡就以招商局物业换掉了新加坡的宏腾物业,住宅项目枫林绿洲也采取招标方式请进国内的达文物业而辞掉了原管家戴德梁行。特别是戴德梁行由于没有做好“减法”这道题,频频传出被“炒”的新闻,以至于被动地一次次做“减法”,这对其品牌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而本土被动做“减法”的,更是不胜枚举。2003年,被动做“减法”的典型案例有深圳天健物业退出景洲大厦。
与“洋管家”相比,本土物业企业大多没有真正悟出“加法” 与“减法”的门道。虽说深圳中海物业有“四不接原则”,即科技含量低的多层全委项目不接;社会信誉差的开发商的项目不接;物业管理市场刚刚发育的城市的全委项目不接;由业主委员会委托的二手项目不接。但做得还不够,还不到位!据媒体报道,目前北京较为知名的品牌除了中海等少数几家还在接手普通小区,即低端物业外,大多数公司都将目光锁定在写字楼、公寓等高端物业项目上。可见,与北京相比,深圳行业及企业既缺乏明晰的市场定位,也没处理好做“加法”与做“减法”的关系,更没做好“减法”这道重要课题。
大型物业企业做“加法”积累的主要问题
目前来看,不少大型物业企业是为做“加法”而做“加法”,缺乏企业发展、经营的理性,甚至违背了企业发展、经营、管理的一般科学规律,一味盲目地做“加法”,其积累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由于没有细分市场,造成物业管理品牌形象的模糊,有的甚至被个别应该做“减法”的项目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特别是对于金地、万科这样的地产大鳄,品牌形象的优劣还将对房地产开发销售产生重要影响。
②由于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层次散乱,造成在市场中的差异性与特色不明显,与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竟争力。
③由于的层次散乱,企业的品牌、等各种资源及各种要素很难有效地集成与高效地利用,物业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④物业管理品牌的附加值被弱化,品牌的内涵与外延都难以进一步丰富与扩展。
⑤由于各项目之间赢利能力的参差,甚至是亏损与赢利在意义上的巨大差别,从而加重了规模不经济效应的恶化。
市场层次细分需要大型物业企业学会做“减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房地产及物业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高端、中端与低端的市场层次逐步显现,市场已开始细分。据媒体报道,目前北京较为知名的品牌除了中海等少数几家还在接手普通小区,即低端物业外,大多数公司都将目光锁定在写字楼、公寓等高端物业项目上。
从品牌形象方面来讲,高端的物业及物业管理,代表着企业一流的、高端的品牌形象,已成为业主身份、地位及事业成功与否的标签。从物业企业经济效益来讲,高端物业管理与低端物业管理可谓天壤之别。原中航物业总经理的迮建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语道破了高端物业管理市场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天机,其中重要因素就是中航物业所管楼盘多为商业物业,这类楼盘管理费较高,其收入也较高;而在低端物业管理市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物业公司负责人说,普通小区存在的问题是,业主往往要求的服务很多、很严格,但是与这些服务内容相对应的费用业主又不愿意多出。“多服务、少收钱”的思想成为低端物业的“通病”,而写字楼、别墅、公寓等高端项目则不同,写字楼的客户主要目的是办公,物业公司只要把公共设施管理好,很少有客户会为物业管理费与费尽口舌;而别墅的居住者很少把物业管理费看得很重,他们要求的是与费用匹配的服务;公寓客户则出于投资等目的,愿意花费高额的物业管理费使物业升值。因此,高档物业的钱比普通小区好挣得多,并且缴费率也最高。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对于大型品牌物业企业来讲,高端与低端包括与中端之间的层次差别,正在迫使大型物业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层次细分学会做“减法”。
对于大型物业企业,一般地说其各种资源配置都较中小型物业企业要高。与中小型物业企业相比,如果大型物业企业管理服务低端物业及规模很小的物业,其成本必然相对很高,很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中小型物业企业则恰恰相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型物业企业也应该做好“减法”这道题。
大型物业企业做“减法”,既需要战略与智慧,也需要勇气与艺术。目前,已有极少数有前瞻眼光的物业企业在进行战略调整。整个市场更是在进一步细分,高端、中端、低端的层次日趋明显。可以预见,大型品牌物业企业将更多地放弃没有多少经济效益的低端物业、老旧的小型物业项目、有“麻烦”的物业项目,尽管对它们来说这些“减法”做得都将很无奈。如继深圳万科主动退出低端物业━━深圳鹿丹村,在业界引起极大的轰动效应后,又有四家深圳物业公司退出武汉市场,华侨城退出山东市场,中海退出北京市场,宜昌坤达物业悄然退出“吉祥园。据了解,宜昌坤达物业有限公司是1990年10月接受开发商委托,开始“吉祥园”小区前期物业管理工作,但由于七成业主拒不交纳物业管理费、垃圾自理费共达3万元。无法正常运转的宜昌坤达物业,在一番艰难抉择后,于2003年10月10日发出公告决定正式退出打了14年交道的吉祥园小区。在北京亚运村的嘉铭园小区,也上演了主动退出低端物业的事件。从万通鼎安公司退出嘉铭园小区可以看出,普通小区正面临着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据了解,在物业企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万通鼎安每年还能有20万元至30万元的利润,对很多公司来说已属难得,但万通鼎安仍然退出小区足以证明:作为商业化的不会为利润很少的小区绊住脚步,而高端物业才是这类企业的追求。对大型物业企业来讲,做“减法”既要有超人的智慧,也要有过人的胆略,更要对企业及项目科学地评估。
大型物业企业做“减法”的三境界
大型物业企业在什么境界下需要做“减法”?这需要根据各自的发展经营现状、企业市场定位等具体情况来制定方略。但从普遍意义来讲,至少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需要做“减法”。
1.由于大型物业企业盲目的市场拓展战略,使得企业的物业管理总量在做“加法”的过程中高速嘭涨,从而导致企业的管理与服务能力被摊薄,致使管理与服务水平降低,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对企业品牌构成了潜在或现实的威胁;大型国有物业企业或“洋管家”横跨多个地域、多种物业、多个细分市场,由于地区支付能力的差异,每种物业,每个细分市场所需要提供的服务类别、服务层次、服务内容的不同,特别是我国庞大的物业管理市场,各省、市、地区之间在经济及行业发展上的差异性,影响规模经济效应的,应该做“减法”。
2.由于处于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或项目是通过恶性竞争取得,使得一些项目亏损或经济效益欠佳,收入不能支持与承诺相适应的服务,特别是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经济效益,影响到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及品牌形象的,应该做“减法”。
3.由于企业市场定位的变迁,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的调整,需要主动放弃不符合企业市场定位和品牌发展战略的已有项目;或项目陷入与业主、开发商的“麻烦”,难以取得谅解、支持及达成一致意见,久拖不决,已经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或预测其对品牌形象构成了潜在威胁的,就应该主动做“减法”。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物业现状的分析,物业企业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因为接下来的,就是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物业是要发展的不同增值服务,这些增值服务带来的利润,现在物业费,车位管理费这些固定收入无法比拟的。点都软件为此也进行了深化调整,在保证我们的物业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的同时,更是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

     
TOP